CN
TC EN
登錄
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確定修改
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天地乾坤大鼎爐 , 人身乾坤小鼎爐

天地乾坤大鼎爐 , 人身乾坤小鼎爐

商周時期,鼎乃國之大器,權力的象征。秦漢以來,“鼎爐”漸由高堂大殿移入幽雅書齋,宣示著仁人志士“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自神農嘗百草至飛丹煉石,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先賢以心為爐 , 以腎為鼎,“鼎爐”成為中國古代醫學及養生理論之載體。 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以“鼎爐”為其商標,彰顯“天地乾坤大鼎爐 , 人身乾坤小鼎爐”之意。溯本求源,“鼎爐”商標最早為廈門中藥廠前身—廈門正和號藥行所用。

在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的檔案室里,收藏著一份珍貴的歷史材料。 這是一張長約21.5厘米、寬約15.4厘米的長方形紙片,略微發黃的顏色透著時間的久遠,上面印有紅色圖案以及紅色的大小不等的楷體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如撲克牌大小的圖案,圖案正面上方印有“廈門正和號”,下面一排略小字 “香港分號”;商號的下方是正和號藥行第51代傳人陳朗山的肖像,再下面是一座四腳方鼎的“鼎爐”商標圖文;圖案最下面印有“桂附八大丸”。圖案的左右豎排分印著“本號秘制各種藥丸” 和“銷售歷經三百余載”字樣 。整個圖案設計得古色古香,透著中藥的傳統味。再看文字內容,分別是產品“桂附大八味丸”的主治、 “正和號藥丸改換包裝啟事” 和“正和號主人陳文明啟”的落款。從說明書的內容上看,應是“廈門正和號”于1949年改換產品包裝,為方便顧客購買,特地印制發行的,既是一份改換包裝的啟事,又是一張產品宣傳廣告,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正和號主人陳文明強烈的品牌保護意識。

這份珍貴的說明書首次證實“鼎爐”至少在1948年就已作為商標應用于產品包裝上,同時也再次證明了“正和號藥鋪”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彌足珍貴。 傳承了老字號精髓的廈門中藥廠秉持“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的理念,選擇“鼎爐”作為企業產品商標并在進一步優化后于1981年申請注冊。經過數十年的精心培育,“鼎爐”商標已被成功打造為中國馳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福建老字號、廈門老字號和廈門優質品牌,表現出成熟品牌所具有的越來越高的商業價值和越來越廣的社會影響。

養肝護肝 國藥靈丹

養肝護肝 國藥靈丹

相傳,明朝時期,宮廷御醫采用牛黃、麝香、羚羊角、珍珠等珍稀藥材組方,經特殊工藝精制而成名貴“錠子藥”——“八寶丹”,因其劑型獨特,功效卓著,療兼各癥,故在宮廷代代相傳。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八寶丹藥方流入民間,漢苑莊主人獲得后開始制作發兌八寶丹并歷經數代。至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1822年),漢苑莊開設茶肆售賣八寶丹“以繼利人之便”。因八寶丹療效“其驗如神”,為防止無恥之人盜仿,漢苑莊主人于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特制內標放置于八寶丹內,注明了八寶丹的歷史、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價格以及制售地點等內容,并特別申明“只有兩處,并無附設……”該內標成為至今發現的八寶丹最早記載物證,距今已有150余年。

至上世紀30年代,漢苑莊傳人高峰(1894年-1969年)另開設高峰藥房制售八寶丹,并先后在廈門開元路178號二樓和香港菲林明道2號三樓開設分銷處,產品行銷于閩南和東南亞一帶,成為目前已知的最早出口海外的中藥品種之一。上世紀50、60年代,高峰藥房因公私合營并歷經繁衍被并入廈門中藥廠,八寶丹的配方和工藝由廈門中藥廠繼承和持有。 400余年的歷史傳承、多年研發創新的賦能和持續不斷的推廣應用,八寶丹在功能主治、劑型規格和品牌價值上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已先后被列為國家保密品種、中藥保護品種,國家允許使用天然麝香的關鍵藥、特效藥之一,其制作技藝也被列為地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廈門中醫藥文化的代表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養肝護肝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

制藥無人見 虧心有天知

制藥無人見 虧心有天知

不久前,廈門中藥廠有公司的“六味地黃丸制作技藝”被評為同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令這一擁有悠久歷史、獨特劑型的六味地黃丸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廈門中藥的“六味地黃丸”,其配方和工藝均傳自距今近400年的正和號藥丸行。

正和號藥丸行創始人本為名醫,姓陳,名則逸,同安蓮花社人,自小聰明穎慧,飽讀詩書,族人都預測他參加科考必將名列榜首。沒想到幾年過去,連個秀才也沒考上,遂對仕途心灰意懶,萌生“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念,從此熟讀醫書,立下“以仁心仁術濟世救民”的宏愿。行醫過程中,陳則逸逐漸發現:診者醫術再高明,沒有良藥也是于事無補。而同樣的藥方,不同的藥材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療效也大不相同。其后,陳則逸開始醫、藥兼顧,親自為前來求醫的病人配藥、制藥。明崇禎五年(1632年),陳則逸的正和藥丸行正式開張。正,取正大光明、誠信無欺之義;和,取和衷共濟、和睦融洽之義。正和藥丸行炮制的中成藥均選取地道藥材,嚴格按照規定程序炮制,決不偷工減料。

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原為治療小兒發育不良的平和之方。陳則逸根據長期的醫療實踐,對藥方中六種原料的分量加以增減,研制出具有滋陰補腎療效的正和六味地黃丸,對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狀有明顯療效。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正和六味地黃丸名聲大振。陳則逸逝世之前留下遺言:爾等兒孫醫術不精,不得為庸醫誤人,可以制藥為業。制藥亦無訣竅,不自欺,不欺人,就能制出好藥。陳則逸的后代從此不再行醫,專心以制藥為業,并將祖先遺言“制藥無人見,虧心有天知”作為店訓。

清乾隆中葉(1765年前后),正和藥丸行遷往廈門島港仔口街(今鎮邦路與升平路交界處)。正和所制的藥丸,除六味地黃丸外,還有知柏小八味、實全大補丸、桂附大八味、天王補心丹,歸腎丸等。當時的廈門島市面繁華,商鋪林立,競爭十分激烈。正和藥丸行恪守店訓,嚴格按照祖先流傳下來的方法挑選藥材:原料必求地道,貨色要選上品。所制成品飽滿堅實,富有光澤,令人一看就知道炮制有方,深受消費者信賴。特別是其獨家的六味地黃丸由于配方獨特、工藝講究,可以泡開水或鹽水飲服,泡開后的藥液呈琥珀色且氣味芬芳,既使服用者免除了吞咽藥丸之不便,又利于藥效的吸收。

到了清同治年間,正和傳人陳岳主持店務時,正和藥丸行不僅在廈門島站穩腳跟,而且打開了漳州、泉州、臺灣等地的銷路。至陳岳的兒子陳朗山、孫子陳文明主持店務時,以正和六味地黃丸為代表的正和藥丸開始暢銷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在當地華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932年,正和藥丸行特地編印了一期紀念刊,紀念其先祖陳則逸研制正和六味地黃丸300周年。

1938年5月,廈門淪陷,正和藥丸行遷往香港。1945年8月廈門光復。翌年10月1日,正和藥丸行重返廈門,在鎮邦路46號重新開張。 1958年開始,正和藥丸行與高峰藥房、壽生堂等多家廈門老字號歷經繁衍于1965年5月,組建成立了廈門中藥廠,即現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的前身,包括六味地黃丸在內的一批經典藥方和工藝由廈門中藥繼承。 今天的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藥品質量管理體系,在保證產品質量方面所具備的技術力量和技術水平,是當年的正和藥行無法比擬的。但正和藥行“制藥無人見,虧心有天知”的店訓,仍始終教育和鞭策著全體員工,并通過精益管理和工匠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多年來,企業獲得多項國家級、省市級質量管理方面的獎項,省、市藥檢部門的產品抽檢合格率達100%,廈門中藥的“六味地黃丸”在海外華人中享譽不減。而今,“六味地黃丸制作技藝”已被評為同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廈門中藥將一如繼往地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av免费在线观看每日更新_一区二区三区夜夜玩人妖_中文字幕亚洲色图久久_亚洲a级一片在线看